南华县彝族刺绣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异彩纷呈,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过去,由于缺乏创意、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小,南华彝绣仅是自给自足。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有效实施,在一批能人和企业的带动下,南华彝绣勇闯市场,带动了一大批妇女增收,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南华县“妈妈制造”合作社就是其中的典范。
近年来,南华县彝族刺绣产业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火焰计划专项基金的帮助下,通过建立“妈妈制造”合作社,成立巾帼示范、“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实现一镇一车间、一村一技法的产业布局,用实际行动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动更多农村妇女和残疾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努力让外出务工的妈妈回家,尽量减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让更多的农村妇女在带好孩子、照顾好老人的同时,在家门口也能上班增加收入;让更多残疾妇女有了一技之长,实现与健全人同工同酬,有尊严地生活。全县形成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刺绣文化传承的繁荣景象,实现了小产业大发展。
在上海国际机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东南大学等单位的帮扶下,2021年,南华县“妈妈制造”合作社研发制作了挂画、双肩包、手提包、笔记本、彝绣旗袍、真丝三角巾等200多个种类的800多个产品,产品从建厂时的单一加工制作民族服装到现在的多元化开发,真正实现了民族手工艺品多元化发展的好势头。在与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客商长期签约的同时,多次承接上海、福建、江苏等多地订单,产品远销国内外,产值超过1500万元,充分发挥了能人示范引领、基地示范引领的作用,带动妈妈们就地就便创业脱贫,以实际行动带头践行了“巾帼脱贫行动”。
截至2021年10月,“妈妈制造”合作社在南华县10个乡镇设立了8个彝绣扶贫车间,开展刺绣培训20000余人次,有效带动南华县2028人实现就业,其中脱贫户579人、残疾人78人,绣女月收入最高超过了4000元、最低不少于1100元,为农村妇女拓宽了致富渠道。
“妈妈制造”合作社社长丁兰英说:“县委、县政府和妇联等部门对我们十分关注和支持。税务部门总是第一时间把税收优惠政策送给我们,让我们实打实地减负,县妇联、人社、残联等部门总是积极协助我们开展各种技能培训,为我们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这些年,“妈妈制造”合作社的产品先后荣获各种金、银、铜奖40多项,合作社多次受到省、州、县党委、政府表彰,社长丁兰英还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